Sunday, September 30, 2007

脉诊(二)

首先我们请来了「晋」代大医家王叔和,听听他对脉诊的评语。王叔和,名熙,是当时的太医令,也就是给皇帝看病的医师。王叔和在中医发展史上,做出了两大贡献,一是编整「伤寒论」,二是著述「脉经」。「脉经」是继中医经典巨著「难经」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。因此,请王太医令来给脉诊下评语是最具权威性的。「脉经」序言中对脉诊有一句评语:「心中易了,指下难明」。这对后代医家学者是一句「警世之言」。这一句话出自一位脉学大师的口里,意指学习脉诊必须经过千锤百炼,历经岁月的临床实践才能准确应用,而不是纸上谈兵,故弄虚弦。古人由于没有仪器的协助,只好竭尽所能,从人体的外在表现,比如面色、唇色、舌质、皮肤的寒热、脉搏的强弱、大小便的形态等来揣测内在的病理变化。这一些基本诊断手法,是中医师所必须熟悉的。但是,一些器质性的病变,比如人体器官的变形、异位、肿瘤的形态或良、恶性、还有一些病理指标,都不是上述手法可以确诊的。比如说以脉诊来确定肿瘤的大小或良、恶性,肯定比不上CT扫描和病理切片检查来的准确。这么说来,脉诊不是一无是处了吗?中医还要学切脉干吗?脉诊是不是欺人?是不是故弄弦虚?我们继续听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评论………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