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1, 2007

脉诊(三)

东汉著名医家,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,在著作「伤寒杂病论」中,有些条文甚至只有「证」而无「脉」。比如太阳病篇第三十五条文:「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」
太阳病篇第四十条文:「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」
太阳病篇第九十六条文:「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」。
以上条文都没有「脉」证。

中医临证时假如证侯不明显,但脉象明显则舍证而取脉,反之,则取证而舍脉。因此,中医诊病,不一定要凭脉取证。比如说「太阳病」,「脉浮」是决对的,但「脉浮」就不一定是「太阳病」。「太阴病」也有「脉浮」。「伤寒」第276条文:「太阴病,「脉浮」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」。也就是说1+1=2是决对的,但2就不一定=1+1。

清代大医家柯韵伯在「伤寒来苏集」中有言:「太阳之脉,从风则缓,从寒则紧,从温则细,伤上则浮,伤下则沉。当因证而合脉,勿据脉而断证」。

以上所举,已足以证明医师不可单凭切脉而定证。切脉也不象传说的那么神秘和神奇。下回我们会继续探讨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评论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