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October 2, 2007

脉诊(四)

说到「切诊」,自古以来已成为中医大夫的「特征」。凡不懂「切脉」,就不是中医师。但是,「切脉」也有其争论性,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见解。清代大医家江涵暾在著作「笔花医镜」的「望闻问切论」中,就「切脉」做了以下评论:
「切脉一道,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,迟数以定寒热,强弱以定虚实,其他则胸中了了,指下难明,且时大时小,忽浮忽沉,六脉亦难定准,故医家谓据脉定证,是欺人之论也。」

我们再看历代大医家对「脉诊」的评论:

朱肱-宋代大医家,著作「类证活人书」。对切脉有以下评语:
「问而知之为中工,切而知之为下工」。

李时珍-明代著名医药学家,「本草纲目」和「濒湖脉学」作者,是二十八脉的创始人。对脉诊评语如下:
「脉乃四诊之末,谓之巧者尔。上工欲会其全,非备四诊不可」。

张景岳-明代著名大医家,为「景岳全书」作者。对脉诊评语如下:
「古人以切居望、闻、问之末,则于望、闻、问之际,已得其病情矣。不过再诊其脉,看应与不应也」。

徐大椿-又名徐灵胎,清代大医家,著有「医贯砭」、「医学源流论」等巨著。对脉诊评论如下:
「病之名有万,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,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。何能诊脉即知其病,此皆推测偶中,以此欺人也!」

郑钦安-清代著名医家,火神派之开山鼻祖。对脉诊评论如下:
「脉无实体,认证为要」。
「凭脉而定病,未必尽当」。
「诸脉纷纷摸揣,试问天下医生几人,将二十八脉明晰?以余拙见,有力无力尽之矣!不必多求」。

清代著名医家齐秉慧,对一些受人误导,过度迷信切脉功能的无知病黎,感慨直言:「今多有自隐病因,以脉困医,令其猜病,偶合则称为神手,不合则薄为庸才,不服其药。是以明医反不见信,良可慨也」!

以上所举,皆是历代中医大师对脉诊的评论。牛夫子此举,并非要贬低脉诊作用,而是用心良苦,希望学者或病黎,不要对切脉有所误解,以至被一些居心不良者有机可趁,贻误健康。
下一回我们将对脉诊作一总结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