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27, 2007

「太空」人

「你有地皮吗」?
没有。

「有房子吗」?
没有。

「车子总该有一部吧」?
也没有。

「那银行有存款吗」?
更没有。

「有老婆吗」?
没有。

「什么都没有,你到底是什么人」?
我是「太空」人!

牛夫子:因为一个太空人,产生了许许多多的「太空」人!
再多几个太空人,我们个个都要变成「太空民族」!
国家也提升为「太空」国,波列!波列!波列!

2 comments:

  1. 請問,是你自己的感想嗎?
    看了之后,有種說不出的悲哀的幽默感。
    “太空”人和太空人,都一樣令人憂慮。

    ReplyDelete
  2. 对一项价值2500万美元的太空人计划,除了解开“在太空喝拉茶吃煎饼滋味如何”的疑惑外,我们还可以或应该期待什么?

    2003年10月15日,中国人杨利伟乘着神州五号飞船,成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人。同个时间,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透过电视直播,泪眼盈眶的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。

    中国成功完成登上太空的任务,媒体报道高度集中在太空人杨利伟身上,极尽英雄化之能事。一些评论家认为,这是新上任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借以巩固中国民心而导演的一场秀。今天,马来西亚也要把第一位马来西亚人送上太空,并要他带着国人喜爱的印度煎饼(Roti Canai)及拉茶(Teh Tarik)。

    国家太空署(National Space Agency)打算在2007年完成首位马来西亚人登上太空的计划。太空署总监玛姿兰奥斯曼(Mazlan Osman)在发布这项新闻时突妙想天开,提出要厨师研发出能在太空烹制的印度煎饼及拉茶,以便我们的太空人能在太空享用这些美食。这番言论一出,即刻为这项计划招来猛烈抨击。

    太空吃煎饼构思引抨击

    其中,民主行动党社青团总团长倪可敏对太空、印度煎饼与拉茶宏愿嗤之以鼻,他认为,耗资马币9500万元,只为了让太空人上太空吃煎饼,已让马来西亚成为“全球第一好大喜功国。”

    虽然备受抨击,玛姿兰奥斯曼仍然理直气壮,并表示她不会为这些批评而放弃把印度煎饼和拉茶带上太空的计划。因为,“法国人带着芝士登上太空,意大利人也曾把他们的传统食物带上太空。”

    马来西亚人2007年登上太空的计划,其实是国防部和俄罗斯政府之间,于2003年签订的军备购买协议内的一项配套。这项计划涉及的2500万美元成本,已包括在这些军备的价格内。俄罗斯政府将协助马来西亚,也就是她的客户,完成登上太空的夙愿。

    倪可敏指出,在太空吃煎饼对全国人民没有好处,反而尽显国阵政府的肤浅、哗众取宠且缺乏战略性思考。“令人关注的是,上述预期2007年10月成行的太空之旅回来后,我国的宇航科技到时会取得任何实质进展?”

    太空研究应与国人生活相关

    马来亚大学科学及科技研究部门教授迪鲁博士(Dr Thiruchelvam)接受《独立新闻在线》专访时指出,太空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项目,应该受到重视。不过,最重要的是当局必须把重心抓对、抓稳。“让第一名马来西亚人登上太空的计划,我首先会想到的是,这项计划的示范作用。”

    根据科学和科技讯息中心(Malays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re)的调查,我国青少年最感兴趣的科学项目是宇航学和天文学,就这点而言,政府以首位登入太空的马来西亚人作为噱头,点燃起国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,不失为一个好主意。

    不过,迪鲁教授也表示,希望这项计划不会只是蜻蜓点水般、完成登上太空并降陆后就归于沉寂的活动,他说:“我的看法是,这项计划应属于一个完整计划的其中一部分,也就是登上太空后还会有后续的一系列宇航研究计划。否则,若仅是为了跟风而这么做,则只是浪费资源而已。”

    星系之间虽有数千光年的距离,但太空研究的范围却未必都是缥缈不定难以抓摸的。实际上,从通讯到农业领域,太空研究都很有用,比如低轨卫星技术(Low Orbit Satellite)对通讯发展非常重要,遥感卫星(Remote Sensing)则是天气探索、地面观测、矿物探勘、收集海洋信息等活动的重要技术。

    “我们必须问问自己,究竟希望从太空研究得到什么?我们该如何运用太空研究的好处,以便它能给我们的社会与经济发展,带来意义深远的贡献。太空研究必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,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研究。”

    科学与艺术不相悖

    从太空署计划让马来西亚人在太空吃煎饼、喝拉茶的宏愿谈起,我们和迪鲁教授的访谈,进一步延伸至马来西亚的科学教育的问题。他说,马来西亚人对科学教育的醒觉程度依然欠奉,他们对科学普遍抱着“刻板、严肃”的印象。

    迪鲁教授感慨地说,科学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而且,科学与艺术、文学或音乐的关系并无对立,甚至是相辅相承的。

    “我们的教育让我们以为,科学和艺术总是对立的,科学优秀的学生,他在艺术或文学上一定不行。其实,这是错误的概念。我们知道达文西(Leonardo da Vinci),他是画家,可他同时也是科学家、是建筑师,科学和艺术并不相悖啊。”

    科学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,不是一门需要用心体会的科目,学生只要能把理论死记硬背,用以应付考试即可。迪鲁教授却质疑这样的科学教育方式,如何能激发起青少年对学问的好奇与对知识的热爱?

    很久以前有这样一支广告片,热爱音乐的年轻主人翁独自呆在录音室内,脑海中回荡着父亲的话:“音乐是没出息的!音乐是没出息的!”早已记不起来,广告卖的是什么产品。但这社会对艺术、音乐或任何表演艺术的观念,却清晰无比。

    迪鲁教授说,科技(Technology)的英文字源自希腊文,由“Techne”和“Logos”组成,“techne”一般用作艺术或手艺,而“logos”则有道理的意思。可见,科技的本意从来不是要将艺术与科学划清界限。

    愉快学习科学

    而我们的科学教育失败的地方在于,对那些艺术天分奇高的孩子,我们不懂地让他们知道,掌握科学原理,可以让他们的艺术天地里,有更大、更好的发挥。音符和音符之间的关系,不正是一种科学原理吗?声光色影,哪一项不在科学的研究范围呢?只是,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让我们的孩子,从年幼时就有机会了解这些道理?

    “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?天空为何是蓝的?这些都是科学,它并不刻板。若我们能改变科学被教授或呈现的方式,让学生在每堂科学课后,都能有“我今天学到了一件新的事物”的兴奋,让举国上下都对科学有一种的热爱,我们的国家将能迅速进步。当然,这不是容易办到的事情,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。”

    让人们见证马来西亚人也有能力登上太空的事实,将激起媒体舆论对宇航科技与研究的密集报导和热烈谈论,尽管如此,若这一切仅止于让人们知道登上太空后,印度煎饼与拉茶的滋味和在地球上一般好而已,则对于推广科学,使科学走入平常百姓家一事上,我们不能对煎饼、拉茶与太空人寄以厚望。

    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