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12, 2007

谈中西医结合

「中医和西医结合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,它既有个学术问题,又有个政策问题,两者相互交叉。如果我们不搞清楚政策与学术的关系,用政策来代替学术,其结果必然使学术受到限制,难以向前发展。我认为,中医、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,在学术上它们应该是平等的,绝不能用中西结合来取代中医」。-吕炳奎-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

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潮流,也是一种误解。中西医结合医疗效果是否会更好?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、西医的理念和方向。西医是随着科技的研发而不断向前探索,过去治不好的病,今天可能治好了。今天治不好的病,只要不断向前研发,以后也有可能治好。因此,西医的方向是前进式的,是向前的。中医则刚好相反,对治不好的病,不能跟随西医向前跑,只能往后看。找明代的李时珍治不了,就要找金元的李东垣,李东垣也治不了,就要找东汉的张仲景,张仲景也治不了,就要去问岐伯或黄帝。可见中医是向后走,回源头去寻找治疗的方案。中、西医方向既然各走极端,又如何能结合呢?

目前中医利用一些西方医学的检测仪器,比如听诊器、血压器、体温测量器、还有一些血液、尿液的病理数据检查,CT检查等西医的诊疗手段,看起来好像是中、西医结合治疗,其实中医用以上仪器只是做为辅助诊查。比如说一位少腹疼痛的妇女,经中医以传统手段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后确诊为妇科肿瘤,但是却无法确定肿瘤的良、恶性、形态的大小以及生长的位置。中医可以在治疗过程当中或疗程以后,用上述检测仪器做为确定治疗效果。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,还是只用中医中药。所谓结合治疗,既在使用中药时也配上西药。由于西药的性味没有温、热、寒、凉,没有升、降、浮、沉,因此无法和中药结合使用。你总不能用「丹参片」再加「阿斯匹灵」。

中、西医可以互辅以加强治疗效果。比如手术切除或化、放疗后的体能恢复、减低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等。只要配合得当,中、西医尽管体系不同,各走两端,还是能为人类的健康共同做出贡献!

2 comments:

  1. 最近50年來,討論中西醫結合的人非常的多,尤其是中國大陸,連急診室都有中醫師的影子,可真是結合的徹底。我常常在想,中西醫結合真的有可能性嗎,所謂的中西醫結合,可不是中醫不會治丟給西醫,西醫不會治丟給中醫吧。既然不是這樣,那中西醫要如何結合的呢?

    首先,我們必須先了解為什麼西醫才短短幾百年便成為全球醫療的主流,擁有幾兆億美元的醫療資源,而中醫有幾千年的歷史,卻至今被人看待成為末流醫學,這是如何演變的呢?

    在可見的未來,中醫是無法成為主流的,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可以明白說明。有一個病人,右下腹部輕微疼痛,反覆發作幾次,找到了一個年輕中醫師,該中醫師因為沒有經驗,所以診斷為下腹瘀血,開方為桂枝芙苓丸; 該病人服用無效,改看另外一個老中醫師,診斷為腸癰,開方為大黃牡丹皮湯,還沒服用就送急診室看西醫了,經X光檢查,為急性闌尾炎,馬上開刀切除闌尾,結束了這一個案例。

    這個簡單的案例,大家可以看到,中醫師因為沒有客觀的診斷工具,必須依賴經驗,所以姜一定是老的辣,愈老的中醫師愈是優秀。而西醫不論是老醫師或是新醫師,照出來的X 光片絕對是一樣的,關鍵就在於看X 光片的經驗,在儀器與醫院同僚的輔助之下,出錯的機率就小很多了。而今,西方醫學高科技儀器不斷推陳出新,能夠輔助西醫的工具實在太完備了,而中醫還是三根手指在病人手上摸來摸去,果然真的很難讓人信服。

    中西醫如果要制度的結合,必須要有一定的溝通方式與管道,一個是抽象的診斷方法(中醫),一個是唯物科學化的方法(西醫),結合的關鍵,就在於中醫是否能夠客觀化,數字化,系統化。一旦中醫診斷可以客觀,數字化,就可以建構一個中西結合的系統,當然中西結合的可能性就高了,但是這有可能嗎?

    ReplyDelete
  2. kin yee,

    谢谢你的高见和赐教!

    有关问题请参阅最近拙文-电子经络测定/中医诊断数据化。

    ReplyDelete